2018年9月26日下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裴雷教授莅临我院,在学院205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政策计算与政治活动时空尺度量化》的精彩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同时也是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以及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讲座由陆泉教授主持,参与本次讲座的还有我院及武汉大学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的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等40余人。
讲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裴教授介绍了政策计算研究的理论背景与典型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广泛渗透,数字人文与政策计算正在从理论设计走向应用,而与以往相比,现有的政策有深入政策实践场景、关联机构更多、整合要素更多、考量因素更多、质量要求也更高等特征,所以政策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随着政策文本和政策语料库的日益丰富,政策计算化研究也越来越多,典型方法包括基于大样本的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法、政策文本计量分析方法,以及政策文本的语义解析与挖掘计算方法,在元政策分析、大尺度政策量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这个环节,裴教授还分别就每一类方法提供了典型的研究范例,并通过范例详细说明了在研究设计、研究操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深入浅出,饶有趣味。
第二部分,裴教授具体阐述了他在信息政策活动时空量化研究中的方法逻辑与研究实例。在方法中,裴教授提出信息政策活动量化研究的对象包括政策实体类(Entity)对象、政策事件(Event)对象:而在以往的情报研究中政策实体是主要研究对象,不论是在政策机构分布、府际关系研究,还是在针对不同粒度的政策客体研究,都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政策研究领域更关注的政策活动或政策事件却一直是情报学所忽视的领域,也造成了情报学与政策研究领域的一定的路径差异。
在研究实例中,裴教授主要介绍了两个研究实例。第一个研究实例围绕国家信息政策的时序扩散统计展开。通过引入事件史分析(EHA)方法,裴教授统计了国家信息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并借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模型,研究并统计了国家信息政策创新扩散的规律。在研究设计中,裴教授提出了多种政策语料互证的研究方法,并在数据描述中不断推进研究假设与优化研究问题设计,提供了一种典型的政策量化研究的操作过程。在第二个研究实例中,裴教授运用政策发布时滞的概念研究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政策创新能力以及这些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在研究操作中,裴教授从整体宏观设计,逐渐细化到操作性定义,提出政策时滞的周期性问题、政策扩散的类型差别等具化问题,提出了怎样从研究设计到提升研究效度、拓展研究深度的研究执行过程。
在交流环节中,感兴趣的师生就讲座内容纷纷向裴教授提问,例如关于政策量化的文本处理中的词间结构与权重问题,政策量化能否与领域或行业的改变做出有效性分析,以及政策内容的分析能否形成指数或地区报告等。裴教授根据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详尽的解答和探讨。
(信管系供稿)